2025年4月1日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红楼五语学术交流中心内诗意盎然、绣影摇曳,外国语学院湘绣主题创新团队主办的"东方绣韵·清明共织"主题文化活动在此成功举办。来自日本、摩洛哥等十一个国家的二十二名国际学院留学生与中国师生通过文化讲堂、艺术展演与非遗体验,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于互动实践中深化文明互鉴。
湘绣主题创新团队成员(从左至右依次是钟欣霖、任思淇、覃楚峻、颜君舟、陈一芬)
一、文化讲堂传递传统基因
清明时节绣春色,文化交融共此时。双语文化讲堂中,任思淇同学系统呈现清明节与湘绣的文化脉络。结合PPT动态演示,颜君舟同学详细讲解清明节的起源演变、农耕文化内涵及“踏青”“插柳”等传统习俗,同步展示湘绣“以针代笔,以线润色”的艺术特色。讲堂特别设置“校园植物猜猜看”互动环节,以紫藤、牡丹、樱花等校园植物为线索,将节气知识与校园生态相结合;“视频绣作猜猜看”则通过团队自制的湘绣拟人化短片,引导参与者竞猜《望月》《虎头》等经典绣作,展现非遗技艺的创新表达。
国际学院留学生竞猜画面
二、艺术展演深化情感共鸣
古风舞蹈《苏公堤》以翩跹舞姿演绎江南春色,古筝独奏《清明雨上》以泠泠琴音诉说节气情思,中英文诗朗诵《清明》在传统诗词与现代翻译的对照中展现文化张力。此外,《兰亭序》《知否知否》等经典曲目演唱将活动推向高潮,中外学子以歌为媒,共谱文化共鸣曲。
李键老师、常译尹同学和国际学院留学生合作诗朗诵
三、实践工坊焕发文化活力
四大主题体验区同步展开:在书法体验区,团队成员覃楚峻现场示范毛笔基本技法,指导国际学生临摹“清明时节雨纷纷”等经典诗句,感受汉字提按转折的韵律;湘绣工坊配备DIY材料包,由曾赴湘绣博物馆研习的颜君舟同学教授针法,结合刺绣教学视频,指导学生完成了精美绣作;在香囊制作区,艾草、丁香等十余种香料营造出馥郁交织的芬芳空间,参与者精心调配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香囊;青团工坊现场演示清明美食制作技艺,中外学生共同揉制蒿子面团、包入豆沙馅,体验节气饮食文化。
特别设置的“非遗+科技”互动环节,参与者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听双语导览音频,实现立体化的文化传播。现场的湘绣精品演示,让参与者直观感受“鬅毛针”“双面全异绣”等非遗技艺的精妙。
活动所有参与者合影
“文化传承需要创新表达,更需要国际视野”。活动负责人李键老师在总结中强调,本次活动通过“传统节日+非遗技艺+现代科技”的创新模式,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路径。团队也将持续探索,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注入青春活力。他表示:“当国际学生用湘绣针法绣出清明雨丝,用毛笔书写古诗意象时,文化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活动尾声,中外学子共同展示书法、绣作与香囊作品,并合影留念。本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国际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为生动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范式,更通过青年群体的互动实践,为中外青年搭建了情感共鸣的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青春力量。
撰稿:任思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