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我院第六届研究生学术沙龙第四期在线上腾讯会议举行。本次沙龙由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张敬副教授全程负责,院研会新闻部干事潘梓欣主持,路淇森、王承文、汪婕、罗翎瑄、刘雅歌、毛愉清六位同学主讲,20级、21级翻译硕士和全体外国语言学硕士参加,张沉香教授与胡萍教授作为特邀导师出席。
路淇森以湖南省博物馆口译实践为例,对汉英交替传译中的自我修正现象进行了对策分析,强调在口译过程中要注意三点:(1)合理分配精力,确保关键信息的完整;(2)精简笔记内容,适当扩充符号体系;(3)增强英语能力,提升自动化表达程度。
王承文以2022年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的中英交传会为语料,介绍了中英交传语篇衔接手段在政治语篇中的应用,从隐性衔接显化,显性衔接隐化和改写中心句式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英交传语篇衔接手段在选取语料中的应用。
汪婕基于军事文本英译的实践,研究了军事话语特征与术语翻译,从军事话语特征,术语翻译原则,术语翻译策略和术语翻译规范四个方面进行分享。
罗翎瑄以 The Economist 汉译为例,提出了语法隐喻与名物化的概念,介绍了名物化与新闻语篇的关系,并且详细阐述了名物化在新闻语篇中的功能:(1)增强语义句的信息含量;(2)体现新闻语篇客观性的特点;(3)凸显主题,实现语篇的衔接功能;最后对新闻英语中的名物化结构汉译进行了分析。
刘雅歌对左宗棠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形象进行了研究,从能力,性格,功过三个角度讨论了左宗棠在英语世界的人物形象,总结了影响形象构建的三个因素:(1)译介主体身份;(2)左宗棠形象与异国想象的反差;(3)英语世界报刊制造的舆论。
毛愉清以《语言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汉译为例,探究了人机合作视域下学术著作注释的翻译原则,根据内容将全书中的注释分为文本型注释,书名期刊类注释和网页注释三个类别。在六个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强调进行注释翻译时,要注重翻译的一致性,准确性,可读性和简洁性。
在点评环节,胡萍对主讲人的发言和论文逐一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点评结束后,参会同学踊跃提问,内容包括“对于文献阅读量有何建议”、“口译过程中,如何平衡脑记和笔记两种记忆方式”等。导师们分别予以了详细解答。在总结发言中,张沉香对同学们的论文写作提出了七点建议:一是增强问题意识;二是行文结构要合理;三是厘定关键词,确定研究对象;四是加强中文的语言基础;五是学会处理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六是重视文献综述及摘要的撰写;七是要具备创新意识。
(撰稿:周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