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我院第六届研究生学术沙龙第一期在线上腾讯会议举行。本次沙龙由院研会学术部干事朱德坤主持,吴睿岩、陈思慧、屈艺、王诚博、朱泓旭、朱文韬六位同学主讲,阳志清教授、何敏副教授、张敬副教授出席。
吴睿岩以达沃斯论坛年会同传语料为例,对英译汉会议同传中模糊限制语进行探究,以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与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进行分析,发现同传中译员对源语中模糊限制语多采取直接译出、省略翻译、主动添加三种方式,不同种类的模糊限制语会侧重不同的翻译策略。
陈思慧从认知视角下探讨汉英会议口译的建筑隐喻,应用汉英口译平行语料库对隐喻口译研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建筑隐喻口译策略进行描述性研究,以概念识别程序识别语料库中的建筑隐喻,结果显示隐喻对等的使用频次最高,并同时引入旅程口译策略选择进行对比,从而进行深入探讨。
屈艺对于自动化术语PQ control汉译的规范化做出研究,提出科技术语不统一的现象,并以“robust/robustness”举例说明,并对PQ control的汉译名现状,其合理译名,以及推进译名规范化进行说明,根据科技术语审定与统一的原则,对其汉译名提出建议。
王诚博以《大布江拼布绣》导游词口译为例,从文化语境顺应论视角下,探讨其翻译策略和方法,从中文特色词汇、中文口语表达以及特定时代背景处理三个方面,探究其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朱泓旭以军用无人机培训项目口译为例,分享自己航空口译技巧心得,分为译前准备、口译过程、案例分析、译效评估四个步骤,给大家分享了自己实践中的特殊要素,例如行话学习、语速口音,以及基于蔡小红和张威理论形成的李克特量表等等。
朱文韬以《拓印专题》课堂口译实践报告为例,根据杨承淑的量化和质化理论,对口译质量进行评估。本次口译旨在向外国人介绍拓印的来源、方法及主要代表作,普及拓印知识,与大家分享口译质量评估方法。
导师们指出,论文中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需要清晰明确细化,同时,还需要足够的理论支撑。
(撰稿:潘梓欣)